大 学 生 心 理 问 题 深 思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19-11-04 09:13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媒体关注"人们普遍 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媒体对大学 生自杀现象的相关报道,更让人们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对大学生所做的大规模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如1997-1998年北京市属的67所高校中抽取23所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20份.回收率为87%有效样本约占当时北京高校大学生总数的3.3%。
该调查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 问题的总数占16.5%"大学生的SCL-90症状自评表,各因子分 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的水平,且均具有显著的差异,说明大学生 群体相对国内正常人群而言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
另一项规模较大的调查是:媒体在2004年3月披露的南开 大学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余万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良好,占 学生总人数的74.4% ,但还有25.6%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 题’障碍或疾病"。
这些被媒体经常引用的数据均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其 他人群相比比较突出!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面对着这些备受人们关注的数据,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有 着高素质、接受着高等教育,被人们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 生却成为(问题人群)。然而,当我们进一步探研其内在因素,才 深刻体会到问题的内在联系,就我个人而言!产生大学生心理 问题的成因主要是(1)传统的家庭教育无法适应社会的变 革,家庭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素养发展有着很大的影 响。许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大学生作 为同龄人群中的佼佼者,家庭对他们过分的溺爱从而养成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在不愿与人 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容易变得孤独!内向和脱离群 体,易于沉迷网络"录像等,这种人格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据 调查!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这种心理问题。同时,当代大学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特别的国情决定了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 长高期望的特定群体!他们面临的学习压力很大!不可避免会 有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2)学校因素:目前,学校对学生心 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学教育把心理教 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人性和人 情的培养!更忽视了精神教育。据了解,大多数学校还没建立比 较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即使有的学校建 立了心理咨询室!也只是子乌虚有,其设备之简陋,工作人员大 多数为政工干部或德育教师,辅导员等,甚至学校的少数有关 部门领导还在观念上对心理教育有偏见,或者对此不以为然, 或者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教育混为一谈。按照国际通行标 准,所有心理咨询中心必须有专业咨询师,具备可靠的硬件,在场地方面要有预约室,咨询室!,测量室,团体训练室等,器材 上要配备微机,读卡器,生物反馈仪,数码录音笔,闭路监控系 统等。
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曾引起了人们对高校心理 咨询的质疑!有相关报道,马加爵在大三曾向云南大学的一名 心理咨询老师咨询过,但没有得到实际的帮助。据报道2005年4月22日下午,北大中文系,1名女生从逸夫苑理科2号楼9层跳 下,当场死亡。然而!北大对于这样的学生自杀事件并未采取有 效作为,就连系团委在女生自杀后网上发表的帖子也显的几分 官方的简短和平静,只是称这名女生(离开了我们中文系的大 家庭)。如果真的把学生看作1名家庭成员!恐怕任何家长都不 会有这样平静的语言,相反,应该对自己教育孩子的不足进行 一番反思,甚至痛心疾手。(3)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和困惑从参 加高考甚至更早时候起,大学生已经见证了竞争的残酷,走进 大学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可很快发现,他们还是面临着更为 激烈的社会竞争!而社会价值多元化,日渐增多的生活目标的 选择机会,更使他们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社会的变革给正 在成长着大学生带来更多激烈的心理冲突,如果处理不好,极 易造成心理失衡。
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推进,大学生也不在称为(天之骄子),普通大众也可以进大学,大学 生就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就业也存在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同 时就业层次下移$过去那种只有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才算 大学生就业的观念逐渐改变!随着民众的素质提高和大学生人 数的增加!可能过去由高中或中专从事的职业逐渐有大学生担 任,这种(高才低就)的现象使大学生感到委屈"困惑。
随着大学生心理状况而引起的一系列惨案增多,我国政府及 教育部门对其越来越重视,相继出炉了一系列相关法令及文件。
1984年起,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开始成立心理咨询中心,1990年11月中国大学生是才"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成立,1991年国家教委将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 究)列为全国教育科研(八五)规划重点课题!组织了近百名专 家学者进行系列研究。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心 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 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等教育文件中,都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 教育。在此期间,党和国家领导曾多次提出要加强学生心理素 质和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和2002年,教育部分别下发了*关于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知识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任务"途 径"原则"组织领导"师资队伍等问题都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意 见。教育部曾于2003年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实行,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 务.2004年教育部下达通知’大学新生进校时,教育部将在直属 高校试点测试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 案!教育部正在研制适合中国大学生状况的心理量表,并要求 没有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尽快建立相应机制.2005年5月北京 出台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的大纲,北京高校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咨询纲,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疾病 预防与危机干预纲等一系列相关文件。
伴随着文件的下达,全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健康状况逐渐 重视,并做了努力,其成果也是显效的。例如1999年四川大学首 倡在5月25日,谐音(我爱我)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04年 变成全国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武汉大学开通(心灵热线),湖北大学设立(心理侦探),北京的中国农业大学,一批经过培 训的学生心理委员即将上岗。目前这种心理健康辅导队伍的设 置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例。
但是与发达国家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很不成熟 的。有数据表明,目前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不到100人!北 京目前共有在校学生100万人!两者比例不足1:10000,而有资 料显示’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400.
相信,随着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大学生 心理健康状况将逐渐改善,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 境,为我们的大学生的成材创造一片广阔的空间,为大学生提 供一个(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 精神塑造人!以崇高的品格鼓舞人的环境平台。让大学生在这 种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意志 得到磨练,情感得到升华,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使自己的精神 世界丰富健康,最大限度的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同时对我 们的大学生也有点要求’(1)应该学会调控自我,对周围现实环 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对不利的现实环境,敢于迎接各种困 难和挑战,敢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能事实求是的妥善处 理(2)要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欣赏他人的长处,容忍他 人的长处,容忍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不苛求别人,对别人给予理 解!同情和关爱(3)能协调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使自己的心 境保持活泼"开朗"豁达"充满朝气(4)热爱生活,培养各个方 面的兴趣,陶冶自我情趣(5)学习给自己,将自我能力和目标 结合起来,不要一昧的追求无法到达的十全十美。只有这样,大 学生才能很好的度过大学中的美好光阴,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 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