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国人心理问题危机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19-11-04 08:48
      2009年,加拿大学者赛立鹏(Michael R. Phillips)与众多 中国同事在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 2009 : 373)上撰文指出:中国各类超过一个月的心理障碍问题患者占 人口比例达17.5%。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数字,由此文章得 出:中国是世界上心理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应该说,这是 一个比较客观的评判。更为遗憾的是,该研究指出:中国成年 人中各类心理障碍患者达1.73亿人,但是其中1.58亿人从未接受 过任何形式的专业心理救助。根据我们的推论:随着时代的快 速发展与转型,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那些落 伍者很可能会落入心理障碍的陷阱中。再加上多年来各类相关 配套政策与社区服务机构发展的严重滞后,心理障碍患者的比 例仍将会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快速增长阶段。对此我们并未做 好应对准备。基于这种判断,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那么, 这种状况会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最大拖累,并有可能引发严重 的社会危机。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疾病负担报 告》(《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中指出:精神类疾病 在中国疾病的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17.5%,预计在2020年 上升至25%。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在 WHO的疾病负担报告(2004)中,明确指出:单相抑郁障碍在 所有疾病引发的负担中排名第三,预测到2030年将排名第一。 这组数据,足以显示出心理障碍对于未来的巨大影响。
      为此,本文力图阐释两个问题:其一,“压力——绩效”模 式下的心理障碍成因与特点;其二,各种压力引发的心理障碍 的解决策略,以及自我心理内容修复技术。
      压力与绩效框架下的个体心理承受边界
      当下正处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所有 人都面临观念范式的升级换代压力,这期间充满着各种调适的 不确定性。仅就科技工作者而言,他们既是社会观念范式转型 的有力助推者,同时又是这种转型的最早经历者。考察他们对 变化的调适状况,可以为整个社会的调适找出一些有价值的线 索。在理念与行动的链条中,通过对行为状态的考察,可以倒 推出理念转型的诸多潜在后果。压力状态恰恰是研究个体行为的最好切入点。
     众所周知,人是需要一定压力的,否则行 为的驱动机制就是不完整的。问题在于是不是 压力越大越好?压力的边界应该划在哪里,才 能得到最好的驱动效果,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 话题。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需要对科技 工作者的压力来源做一个简单梳理。按照生活 常识,我们将个体所遭遇的压力按来源分为以 下三种:其一,生活压力,在生活成本逐渐走 高的当下,所有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从衣食住行, 到生老病死,哪一项一旦出现问题,都会给个 体造成极大的生活压力;其二,竞争压力,随 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充分实现,市场经 济主导下的优胜劣汰机制,促使任何一个行业 的工作都面临日益加剧的竟争压力;其三,交 往认知压力,这是我们总结出来的一个说法, 大体包括美国精神病学家朱迪•贝克(Judith S.Beck)所谓的个体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极 端看法。通常的抑郁和焦虑大多与此有关。由 于三种压力分别指向不同的人生层面,因此, 针对压力的三种来源,调控的措施也要更有针 对性。为此,我们构造了一种系统的三元解决 模式,见图一:
     从图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压力 的逐渐增加,个体的工作绩效逐渐提升,表明 驱动机制在发挥作用。当压力达到顶点P。时, 工作绩效也达到峰值压力再增加到P2时,工 作绩效幵始降低;一旦压力越过P2,则工作绩 效快速下降。坊间所谓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 根稻草”大多发生在压力超过P3阶段。此时不 但工作毫无绩效可言,反而使承受压力的个体 开始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现在需要对压力- 绩效的三阶段调控模型给出进一步的说明:
      PiPo :政策调控的心理压力空间。这一区间以个体的工作生活为主。这个阶段也是激励 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空间,所有的激励政策都 在这个空间内投放种类繁多的政策工具,最大 程度上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想想我们这些年遭 遇的各类人力资源幵发理念,就是明证。这类 理念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只强调开发,很少考 虑到保护。由于在政策制定者与受众之间存在 信息不对称现象,政策制定者在看到人才随着 压力增加而来的绩效的提升时,会加大幵发力 度,从而导致所有政策受众由于得不到合理的 能力补充时间,出现能力快速枯竭现象。当下 各种机构的考评指标如通货膨胀般逐年攀升的 景象,不难明白为何所有人都感觉越来越忙、 越来越累的原因。毕竟人的天性中就喜欢竞争, 没有人愿意在竞争中出局,然而人的能力提升 速度远远赶不上考评标准的提升速度,解决办 法只有靠最原始的侵占作息时间与透支体力等 消极应对方式,来维系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由于竞争压力是长期累积 传递的,个体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这就是愈演愈烈的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根本性的解决 办法只有一个:调整政策的激励力度,使激励 处于一个合理的空间,使之与当下整体能力水 平相匹配。否则,一味打政策激励强心针是会 出人命的。看看不时见诸报端的各类英年早逝 者,以及那些远离激励机制驱动的老年长寿者, 其间的利害不言自明。
        POP2 :这是心理干预的社会服务空间。这 一区间以个体的社会生活为主。良好的社会交 往体系与人际沟通渠道,能够使个体获得相应 的社会支持,对个体压力的缓解具有正向促逬 作用。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心理障碍患者 都表现出社交不良,因此低门槛的社会服务机 构的广泛存在与提供相应关怀就显得尤为重 要。中观层面的社会服务起到连接宏观群体情 绪与微观个体心理的桥梁作用。这种社会服务 既包括各种交流的社团组织,又包括心理干预 与疏导的机构。关于后者,情况更为严重。目 前我国的心理社会服务机构严重短缺,价格昂 贵,且整个社会对于心理障碍的认知存在很大 误区,且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mental health literacy,简称MHL)水平严重偏低。当下人 们已经能够比较公平地对待躯体疾病患者,但 仍然无法公平地看待心理障碍患者。
       在西方,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实施了抑郁 症识别、认知和治疗的全国性项目。90年代又 开展了全国抑郁症筛查日,意在唤起公众对抑 郁症的关注。英国也曾在90年代开展“攻克抑 郁症”运动。而在我国,这种整体认知滞后与 宣传介绍严重欠缺与不足有关。上海市疾病预 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的调查显示:50%以上 的人不愿与精神疾病患者为邻,40%以上的人 不愿居住在精神疾病康复机构附近,更多的人 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有破坏性” “容易伤害别 人”。这种现状导致即便有较强烈的社会需要, 个体也不敢轻易地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担 心一旦被别人知道,会被人歧视,从而影响自 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被区别对待;家属也多 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想,从而造成 心理障碍患者存在境况的进一步恶化。
       非常遗憾,这个区间正是化解心理障碍的 关键区间,然而也是我国的社团组织薄弱以及 心理服务非常匮乏的区间。在资源配置上,精 神卫生医院并未进入公共卫生序列,财政拨款 的比例也很小,从业人员的数量远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且质量参差不齐。在制度设置上,基本 医疗保险主要面向躯体疾病,绝大多数地区并 未把心理障碍治疗列入医保,这也造成很多问 题无法及时化解,导致整个社会心理问题累积, 进而对国内公共安全真正形成潜在的威胁。
        P2P3:心理干预的自我调控空间,这一区 间以个体的自我关怀为主。从微观层面来讲, 我们既是自己的管理者、监督者,又是自己的 主人与奴隶。英国与澳大利亚的学者在调查中 发现,大众对有用的心理干预措施的排序中, 自助干预排在首位。因而,在通过宏观层面的 政策变革调控压力的预期变得遥遥无期之时, 又遭遇来自中观层面的社会服务严重滞后与不 到位的窘境,那么,源于微观层面的自我调控 就成为最现实与有效的自我关怀技术。心理问 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就是因为它是长期累积的 结果,因而,袪除心理问题的关键就是逐渐消 解那些累积的心理问题。我们的生活也大体依 此运行,只不过日常生活中的消解心理问题的 手段大多采取悬置、冷却与淡化处理,即用时 间冲淡原有的心理问题,随着新问题的不断涌 现,原有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从而达到消 解心理问题的目的。客观地说,这种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不过随着问题的累积, 老问题的重要性被稀释了,其作用或者所占比 例降低了,但问题仍然存在。一旦刺激条件复 现,原有心理问题又会再次重新浮现出来,然 后就是再一次的悬置、冷却与淡化。这种状况 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它只是把问题无限推后而 已。这个处理路径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一种自然选择模式而已,对于短暂人生而 言,我们重复不起。因而必须把心理障碍修复 从自然选择模式逬化到人工选择模式,即釆取 积极的自我心理干预(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简称PPI)模式。客观地说,到 了P2P3阶段,很多心理问题已经形成,并累积 多年,此时的修复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为了 简要说明这种情况,我们不妨看看青年科技工 作者的心理状况,就不难理解这种累积模式对 心灵带来的侵蚀作用。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当前科研群体的心理 状况,笔者曾在2014年秋季学期对400名上海 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生、硕士生进行抑郁情况的 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的是美国精神病学家伯 恩斯(David D. Burns)的抑郁状况自查量表 (BDC),考虑到量表项目的广泛适用性,量表 未做本土化修订(该分值意义:10分以下为正 常;11—25为轻度抑郁;26—50为中度抑郁; 51—75为严重抑郁)。本次调查研究样本量相对 较少,也未做进一步相关分析,但是足以从简 单的统计中看出一些问题,下面就调研结果进 行简要的分析:
        图二显示:研究生抑郁状况的平均得分为 22分左右;最高值分布在52—58分之间,最低 值分布在1—5分之间,博士生与硕士生,以及 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个数值分布的 内涵很有趣,即博士生与硕士生群体普遍存在 一定程度的抑郁(轻微抑郁),最高值的58分已 经是比较严重的抑郁了。这也印证了坊间的一 句玩笑:没有任何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各类学生的具体得分的 分布情况:
        图三可以清晰发现:有接近70%的学生在 学习期间都有轻度到中度的抑郁倾向。这种抑 郁倾向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调控与疏导,很可能会发展成沔重心理障碍,这是很值得关注的事 情。由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压力种类比研究生 群体更多,压力的累积效应会更明显,可以推 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心理状况实在不容乐观。
      根据上面的调查数据以及日常经验可以做 出两个推论:其一,在社会分层中层级越低者, 压力越大,越无力处理,因而更容易出现心理 障碍(对科技界而言,就是目前流行的“青椒” 与“青裸”现象,这与心理内容累积的侵蚀性 有关);其二,社会分层中层级越高者,一旦出 现心理障碍,修复越困难(我们猜测这与心理 位势较高导致能够驱动高位势的手段稀少有 关)。对于P2P3阶段而言,我们更倾向于认为: 这是自我心理调适区间,这也是所有人都应该 努力去坚守的一种责任。我们以往的教育在这 方面存在很大缺陷,甚至空白,那么什么方式 是比较可行的自我心理调适技术呢?
      心理内容修复与自我关怀的技术
      坦率地说,人的存在不能没有压力,否则 驱动机制就无法正常运行。但是压力又不能无 限加大,否则就会出现随着压力增加,绩效逐 渐降低的现象,即进入激励失灵区域。由于压 力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一旦压力超出心理承 受能力的边界,这部分多余的压力就会在个体 内心以负性心理内容形式累积,当累积到一定 程度就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基于这种 理解,我们前几年提出一个“心理内容加载模 型”,这个模型揭示了心理内容的表征加载机 制。它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 (Ernst Mach)提出的“物是感觉的符合”的 理念。人类大脑在加工信息时是以模块化方式 逬行的,即各个感觉输入模块(感觉器官)以 领域特殊性的方式,分门别类地加工来自各自 模块所获得的信息,然后进行加载整合,由此 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内容表征机制。在此基础 上,个体逐步完成头脑内的概念认知框架的建 设,一旦这个认知框架得以确立,人们便以此 认知框架来解释世界并用它来同化我们所遭遇 到的各类经验。人们常说的“眼界”或“格局” 都与此有关。基于这种理解,某些人所谓的能 承受更大心理压力,其背后原因就在于这个人拥有更广阔的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可以同 化更多反常经验,也可以承载更多的经验内容。
       那么,对于由多余压力造成的心理障碍问 题,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内容卸载。把不 重要的内容卸掉,留下空间来处理新增压力内 容,以此实现心理减负功能,这是我们生活中 比较常用的自我关怀技术。
       这种心理内容卸载过程的核心机制,在于 最大限度地为新增压力内容提供处理空间。随 着一个人认知图式的扩大,就能处理更多的心 理内容;反之,则会出现处理能力低下,造成 多余压力内容无法处理,出现心理障碍。因 此,提升一个人承载更多压力内容的路径无非 两条:其一,扩大自己的认知图式,以此增加 心理内容处理空间。人们常说的内心强大就是 指这种情况,由于扩大了认知图式,就有能力 处理遭遇的诸多压力问题,或者把这些压力问 题同化为认知图式可以接受的内容。比如你掌 握了物理学知识以后,就不会再像古人那样对 打雷闪电感到恐惧,而是能理解并接受这些现 象,这种自我关怀的技术更多地来源于持久地 学习;其二,在认知图式扩大有限的条件下(不 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消减多余的 心理内容,以此为新的压力内容提供处理空间。 这相当于内容的新陈代谢,合理利用大脑的认 知空间。比如生活中的选择性遗忘就是一种 节省心理内容空间的方式。目前比较流行的冥 想(meditation)技术,以及美国人乔•卡巴金 (Jon Kabat—Zinn) 以正念(mindfulness) 技术为基础幵发的正念减压疗法,其理论基础 都源于佛教。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某一项特 殊技术,如观呼吸等,调整人的注意力,使大 脑内的能量重新分配,让焦虑、抑郁等大脑区 域得不到多余能量的支持,从而达到消除焦虑、 抑郁等负性心理内容的目的。
      如果在长期压力的累积侵蚀下,个体已经 处于中度及以上程度的心理障碍,那么此时 就需要一种比较专业和系统的帮助了。目前比 较流行的是采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其核心在于 调整心理障碍患者的信念系统。在他看来,对 个体而言,刺激事件(A)与行为结果(C)之 间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产生结果的真正 原因在于患者头脑中的信念(B),不合理的行 为不过是头脑内不合理信念引发的,因而改变 患者头脑中的信念就成为自我调控与治疗的主 要任务所在,这就是著名的ABC疗法。
       埃利斯的方法与我们提供的两种自我调控 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强调扩大认知空 间以及卸载心理内容,他所强调的是替换核心 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方法更适合于 不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更具有保健与预防功 能,而埃利斯的方法则强调实用主义式的当下 治疗:希望短期内见到疗效,但这种方法需要 在专业的心理干预从业者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