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党政机关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新闻中心 2023-05-26 17:49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功能处于正常水平,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需求,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对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工作效率、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影响。党政机关员工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和发展,也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分析党政机关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党政机关员工的心理素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党政机关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政机关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123,党政机关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大多数员工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能够积极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然而,也要看到,少数员工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
 
(1)心理压力过大。党政机关员工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需要承担较高的责任和风险,同时还要平衡好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冲突和期待。这些因素都会给员工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23,党政机关员工最大的压力来源是生活问题(如住房、子女教育等),其次是职业发展(如晋升、考核、培训等),再次是工作任务(如难度、量度、时效等),然后是角色定位(如定位不清、定位不准等)和人际关系(如沟通、合作、竞争等)。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而没有有效的缓解方式,就可能导致员工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2)心理适应不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党政机关员工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调整思维、创新方法,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有些员工存在着思想僵化、观念落后、能力不足、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和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影响了员工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3)心理困扰严重。在党政机关工作中,员工可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或困难,如政策变化、制度缺失、资源匮乏、利益冲突、道德困境等。这些问题或困难可能会给员工带来一些心理困扰或困惑,如价值观念冲突、道德判断困难、责任感过重、信任感缺失等。如果没有及时地解决或化解这些心理困扰或困惑,就可能导致员工出现消极抵触、退缩回避、违规违纪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
 
二、影响党政机关员工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党政机关员工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可以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性特征、心理素质、认知方式、情绪调节等方面。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思想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有差异性的特点。不同的个性特征会影响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和强度。一般来说,外向性强、神经质低、开放性高、宜人性高、责任感强等个性特征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相反,内向性强、神经质高、开放性低、宜人性低、责任感弱等个性特征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高水平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增强自我控制力和适应能力;低水平的心理素质则容易使个体在遭遇困难时产生消极情绪和无效行为。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对自身和外界事物进行知觉、记忆、思维等过程时所采用的方式。积极正面的认知方式可以帮助个体正确地评价自己和环境,并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消极负面(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工作环境是指党政机关员工所处的工作场所、工作条件、工作氛围等。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恶劣的工作环境则可能导致员工的厌倦和抱怨,降低员工的效率和质量。家庭环境是指党政机关员工所处的家庭成员、家庭关系、家庭氛围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员工提供温暖和支持,缓解员工的压力和矛盾;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则可能给员工带来痛苦和困扰,影响员工的情绪和状态。社会环境是指党政机关员工所处的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舆论等。积极的社会环境可以给员工提供尊重和认可,增强员工的自信和自尊;消极的社会环境则可能给员工带来压抑和歧视,削弱员工的自我价值感。
三、加强党政机关员工心理健康服务
为了改善党政机关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党政机关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措施,目的是提高党政机关员工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素养,增强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节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及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压力、解决冲突、适应变化等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党政机关员工培训计划,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解或指导;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问题和心理服务的误解和偏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心理健康日、心理咨询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增进党政机关员工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参与心理服务的积极性。
(2)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服务是解决轻度或中度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目的是帮助党政机关员工在遇到困惑或困难时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或行为,提高他们应对问题或危机的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党政机关内部或外部专业化或半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网络平台,为党政机关员工提供便捷可靠的个人或团体咨询服务;鼓励党政机关各级领导干部定期与下属进行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或困扰;培训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或辅导者,在基层一线为党政机关员工提供初步或简单的咨询辅导服务。
(3)规范精神疾病治疗服务。精神疾病治疗服务是治疗重度或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必要措施,目的是及时发现并诊断党政机关员工患有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并采取合适有效地治疗方法,恢复他们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网络,为党政机关员工提供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
(4)建立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心理健康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状况、心理素质、心理问题等进行系统的测量和分析,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依据和参考。心理健康评估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党政机关员工心理健康评估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水平、心理素质水平等方面的评估,及时发现存在或潜在的心理问题,为制定个性化或群体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提供依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适合党政机关员工使用的心理健康评估软件或平台,方便员工自主进行心理健康自测和自评,增强员工对自身心理状况的了解和掌控;加强对心理健康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应用,根据不同员工的心理健康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辅导、干预等服务,促进员工解决或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员工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工作效能。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为了有效地推进党政机关员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党政机关员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中,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责任分工、督查考核等制度规范,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范围和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党政机关员工心理健康服务领导小组或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和执行。要根据《精神卫生法》《公务员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党政机关员工特点和需求,制定或完善党政机关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规制度,明确党政机关员工享有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党政机关内部或外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主体资格、程序标准、质量监管等方面,保障党政机关员工接受优质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要加强对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和执行监督,及时解决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要按照“专业化、多元化、规范化”的原则,积极培养一支适应党政机关员工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要加强对党政机关内部从事或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激励保障等管理措施,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加强与社会各类专业人士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优质资源和先进经验,拓展党政机关员工接受多样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渠道。
(4)加强资金投入和保障。要将党政机关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纳入财政预算范围,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党政机关内部或外部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服务所需经费。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党政机关员工心理健康服务事业发展,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优质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