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青少年心理方向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04-22 08:47
   引言
     21 世纪的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 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果断,打扮新潮入时, 不拘一格 [1],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 十分明显,心理矛盾非常突出。
     1 影响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 有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接下来 让我们从这四方面来分析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1.1 学生自身方面 他们缺乏科学、远大的理想 ;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行 为没有约束 ;自我抑制力差,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 ; 对人、对事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遇事好冲动 ;学习目 的不明确,对学习没有兴趣。
    1.2 家庭方面 一是家长的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一旦家长满足 不了孩子的要求时,孩子就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 达到其目的。二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能针对孩子的过 错因势利导,而是一味的以“训、骂、打“解决问题,结 果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反而会造成其严重的逆反 心理。三是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严重脱节,让孩子放任自流, 单亲家庭或父母与孩子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孩子成长过 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或出现的问题行为不能得到家长的及 时、正确的指导和纠正,以致造成孩子问题行为的频繁发 生;父母感情不和睦等,容易使子女产生焦虑、恐惧、沮丧、 怨恨的心理,从而产生反抗违规的行为 ;父母有不良习惯 和嗜好 ;隔代教育的孩子等。
     1.3 学校方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追求高分数、升学率,忽视了 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人格培养,忽略了对学 生的理想 教育、道德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一是竞争激烈 :分数 主义、升学主义、能力分班之弊病等,多数学生生活在焦 虑紧张之中。二是课外活动功能不强 :没有适当和足够的 课外休闲活动,活动场所也缺乏,使学生过多精力无处宣泄, 造成三五成群,闲荡冲突,惹事生非。三是学校心理辅导 功能未能有效发挥或教师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不够圆满妥协 妥当。四是师生关系日渐淡薄 :师生关系疏远、沟通不足。 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实施辅导,而学生的困扰也无处倾诉。 五是同伴团体的影响:结交品行较差的同伴,受到不良影响。
     1.4 社会方面 文化市场管理不善,不健康的报刊、杂志、音像制品毒 害了青少年学生 ;吃喝、赌博等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着 学生的身心健康。结交不良友伴,或受不良组织帮派的牵累; 进出不正当场所而沉溺于不当的娱乐 ;暴力、色情及其他 不正当观念和行为的过度渲染,使学生容易受到引诱竞相 学习。
     2 采取措施 由于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对他们的行为问题 有不同于成人的处理方式,教育和辅导的重点在于积极预 防。对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问题的辅导,应该把行为矫正法 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
    2.1 正强化法 在学生表现出或引导其表现出某一正常行为后,加以奖 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在时间上,行为表现以后要加强强化,加强学生正确行为 的观念。
    2.2 惩罚法 当学生有不良的行为时,要给予批评,用惩罚的方法让 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的不利。研究显示,惩罚能使个体的 某种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起来,一旦这种条件反射形成, 行为本身就可以导致焦虑与恐惧。为了避免焦虑与恐惧的 产生,学生就会终止不良的行为。但是我们要注意惩罚的 强度与限度,必须要看到不是所有的惩罚都能达到应有的 效果 [2]。
    2.3 负强化法 当学生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的时候,减少或者是消 除他不喜欢的刺激与情境,不断的促进以后这种良好的行 为的发生。负强化应用了不良的刺激,但是最后的目标是 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这与惩罚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学 生是愉快的。
     2.4 消退法 消除法就是进行“冷处理”。学生做出了某种不好的行 为时,家长与老师不要去理睬,让学生觉得没有意思,自 觉的就改变了不良的行为。
     2.5 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疗法就是通过矫正学生的思想、信念、态度与 认知风格等使个体的行为得到改变,建立正确的行为。
     3 结论 除青少年自身需要努力外,家庭、学校及社会也要全力 的进行配合,为青少年能健康成长贡献力量。为了让青少 年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
     3.1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学生不仅自己要建立健康的心理观念,家长也应有良好 的心态。家长要多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关心孩子,理 解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心理上出现的矛盾,多多交流, 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2 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短时间内的结果,而是许多 问题憋在心里时间太长而爆发出来的现象,所以,对于青 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要做到预防为主,在问题出现以后要 及时的进行解决 [4]。
     3.3 家庭、学校与社会各层次的协调与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结构、父母教育 方式等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此外,学校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活动安排要适合学生的需求,及时对心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