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青少年心理方向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19-12-18 08:30
      新时期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和适应知识经 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 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实施 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因此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教育工作者 有必要对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了解这一 阶段儿童最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努力探索出有利于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面面观
     小学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阶段,最容易使其形 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样,这个阶段的儿童也容易受到不 良因寨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 少年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很多调查和小学生的自我报 告表明,少年儿童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相当高,而 且小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扰,大多由学校、家庭的不当教育 带来。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 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为32、6%,广 州市1994年对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有53、2% 的小学生有心理问题。发生率居前五位的心理问题是:
    1.厌学情绪 学生厌学是当今中小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居被 调查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的首位,由于受“学而优则仕”传 统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业成绩看成是生命攸 关的大事,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然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 社会可承受的能力目前还存在极大反差,在这种情形之 下,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能力,给孩子压上过重的学 习负担,在家庭中进行过度教育,表现在学习的数量太多、 内容很难等方面。很多孩子整天被束缚在学习作业中,奔 波于各种培训班间,不堪重负,厌学情绪滋长。
     另一方面,不少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对教师 的考核评估、对学生的培养评价,仍主要以学生学分为标 准,尽管人们时时会产生变革的念头,却总是习惯于停留 在应试模式的层面上运行。这无形中给教师和小学生都造成很大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的分数,采取违反学 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小学生长期处 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学业不良 学业不良的成因十分复杂,据调查显示,小学生学业 不良主要是由学习方法不当和学习习惯不良引起的。一方 面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儿童学习习惯的要求不严 格、不具体,忽略了对儿童学习方法的指导;另一方面,由 于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低或一心忙于自己的事,对孩子的学 习帮助力不能及甚至放任不管,导致孩子学习无计划,不 能主动完成作业,无条理、效率低。达不到充分获取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的程度,招致老师训斥、家长责骂、周围同学 的冷落,使孩子自卑心理加重,学习形成恶性循环,上述现 象在小学中低年级非常普遍。
     3.注意力障碍——教师和家长的心病 多动、分心和注意力障碍是儿童学习的一大拦路虎, 中、低年级特别是小学二年级注意力障碍的发生率达到高 峰。多动或注意力障碍的儿童,易受一些细小的刺激干扰, 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故这些孩子常常是学业不 良学生。
     4.说谎——儿童品行障碍的根源 父母不良的言传身教,使儿童模仿大人学说谎话,有 些专制型家长或教师对儿童的缺点、错误进行粗暴惩罚, 孩子为逃避惩罚而说谎。通过说谎达到预期目的,说慌行 为受到了强化,养成说谎习惯。说谎在小学中、高年级较为 普遍。
     5.自我评价能力低——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 由于儿童自身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 还没有独立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老师、家长对儿童 不能正确评价,特别是家长专制、溺爱、放纵的教育方式容 易使儿童的自我评价走向两个极端,不是缺乏自信就是固 执己见。这种心理问题在学前、一年级儿童中相当普遍。
     二、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将使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目标得以实 现。根据前文对小学生心理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一种 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同一种因素也可能导致不 同的症状。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应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首选内容:
    (1)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有关内容 小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开展学习心理辅导是培 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促进智力的正常 发展,使儿童从小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也是小学生心理 健康的重要标准。因此,选择关于学习的教育和辅导是符 合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需要的。虽然对于每一个学生而 言,形成其学习能力的因素各异。但我们可以着重指导他 们掌握促进智力发展的各种方法,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 部条件。帮助他们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审察学习 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有用处,学有方法,学有乐趣,从而 开发学习的潜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要注意培养小学 生学会合理用脑、科学用脑,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承受 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2)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有关内容 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人的心理健康 的首要标准,我们的教育理应让小学生从小就能获取该方 面最基本的认识和意识,具有乐观、向上的心态。认识自我 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目标,我们当然不应对小学生提出过高 的要求。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身心各方面的条件和 状况,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情绪、性格、才能和特长,了 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作用和角色的实际情况,从 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发现自己的潜力,以帮助 他们奠定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
     (3)学会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有关内容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归根到底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较 强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是个体逐步接受现存 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它对青少 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学 生,使他们学会主动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各种环 境、各种条件。同时对小学生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如利用 各种挫折情境,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等进行耐挫教育,还要 教给小学生一些积极的应变策略,如加强努力程度,改变 或调整行为目标等,以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挫折的耐受 力。
     2.途径
     (1)开办家庭心理学校,沟通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桥梁 学校心理教育侧重于对学生集体或全体教育,解决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心理问题,然而学生之间 又是千差万别的。学校心理教育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有 限的人力与物力情况下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不可能事 无巨细地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所以学生的心理健 康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家庭是心理 健康教育的关键场所。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形成合 力,才能真正地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素质。但家庭的情况又 很复杂,据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家长的调查,有51%的家 长对心理学、生理学知识完全不懂,有28%的家长略微知 道一点,只有8%的家长系统地学过。学校有责任和义务 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以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增加家长的 相关心理知识,尽量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与一 致。 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是教会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指 导的社会活动。具体措施如开通家长心理热线或开设家长 心理信箱,或开设家庭心理教育讲座。
     (2)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教育 的一切领域都应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 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创设一个 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使小学生在学校 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民主、平 等的师生关系,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有利于青少年 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有家庭、 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但是学校绝不应该成为学生产生心理 障碍的源头。教师运用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五个基本手段 (和谐、民主、兴趣、成功、探究手段),以营造积极的课堂心 理环境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自已的教学行为 来满足或引导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学 生积极健康的学习行为一但产生,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 风、班风,而这种良好的学风班风又会反过来对学生的学 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能否畅通,关键还在于学校 管理者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学校管 理者应致力于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一种科学有效 的运行机制,这一套机制应当包括动力系统、组织系统、操 作系统和评估系统,从物质、精神和信息等方面采取有效 措施,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勇于创新,调动他们的自觉性, 全方位地通过渗透途径、服务途径,使学生教育的各个模 块都运作起来,共同为小学生营造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 展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