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19-12-11 15: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招 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不断提 高。然而,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长期以来教育模式中 的某些缺陷,使研究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增 多,一些极端事例如自杀、凶杀、精神病的事例时有 发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成为人们广泛 关注的焦点。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 意志消沉,精神抑郁
少数研究生对自身前途感到无望,感慨社会的 一些不平等现象,对人生需要面对的问题感到无 奈。对研究生公费与自筹生收费的差距,产生极大 的心理不平衡。个别研究生由于科研选题不当、专 业基础较差等原因完不成规定的科研任务而感到烦 躁不安,少数研究生对自己的经济和婚恋等个人问 题感到忧心忡忡,这一切都可能导致意志消沉、精神 抑郁,并往往伴有神经衰弱、焦虑失眠等。部分研究 生在患了神经衰弱症后,没有及时得到外界帮助,不 堪忍受这种痛苦,不得不退学或休学。
2. 自尊、自恋、自卑
研究生多数人在求学路上是同龄人中的佼佼 者,受到社会的厚爱和同龄人的羡慕。由于他们的 顺利和受宠,形成了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定 势,一旦环境与先前不同,就容易产生冷落和挫折 感,容易自卑、失望。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自我意 识”浓厚,非常关注自我的形象,注重自我评价,也很 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注意以社会标准和社会要 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动。少数研究 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把自己看得过高,大有老子天 下第一、舍我其谁的感觉,在自我评价上容易陷入 “唯我论”,表现为强烈的“自恋”,对他人不屑一顾, 甚至连自己的导师都看不起,不愿接受导师给安排 的课题,生活上我行我素。这种人往往性格孤僻,心 高气傲,脾气暴躁,处处争强好胜,对个体利益有强 烈的心理防卫意识。
3. 交往障碍
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认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和 正常的人际交往是社会的需求,是现代人追求成功 人生的必备素质。他们推崇那些善于表现自我,能 够在大庭广众之中泰然自若、无拘无束的成功人士, 希冀自己也能如此。他们渴望交流,渴望理解,渴求 得到社会的认同。然而特殊的学习、生活模式却限 制了他们的活动领域。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方式以 少数人甚至个体为主,缺少群体行为和活动,形成了 从宿舍到图书馆、实验室的单调的生活圈,使他们所 能接触到的人和事物都有限。少数人在这种特定的 环境下,不善与人沟通,生活单调沉闷,时间长了性 格发生变异。有的甚至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弟”的关 系都处理不好,遇到烦心的事时不愿意找人倾诉,对 他人感到不信任,而把心思埋在心里。即使认识到 自己有心理问题时,也不愿向家人或朋友倾诉,不愿 意通过人际交往来舒缓,更不愿求助于心理医生进 行咨询。
二、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 认知问题
(1)研究生本身的认知问题。由于研究生对心 理(1) 问题的概念界定不清,片面地认为心理问题等于 精神病,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等同于心理疾病的治 疗过程,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意识较浓,心理咨询 和心理辅导的意识较淡。再加上在教育过程中调适 研究生心理障碍的问题较多,解决他们学习、生活、 交际过程中的一般心理问题较少,以致于很大一部 分学生无法接受“自己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事实, 谈心理色变或避而不谈;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 理健康教育存在神秘感和恐惧感,有的甚至持鄙视 态度,更不要说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改善心理健康 状况或求助心理医生。调查结果显示71. 2%的研究 生认为自己心理健康,仅有0.2%的同学坦然承认 自己心理不健康,28. 6%的同学对这个问题认识不 清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不清楚就是心理障碍 的表现之一。因此,大约有28.8%的同学存在不同 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且这一问题有逐年增加的趋 势。
(2) 教育工作者的轻视。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 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的人认为,高学历人员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 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必然已具备了良好 的心理品质;还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研究生已属成 人,夕人的心理品质已基本定型,因而培养难度大, 见效诲,不如转而投入其他;还有许多人认为研究生 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习、科研上,心理健康问题只 是个性的表现,可以不接受治疗。近年来,部分高校 专家、学者开展了多项研究生德育和价值观等方面 的课题研究,而在这些课题研究中,几乎没有涉及到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与探讨大学生心 理教育方面的论文、著作相比,探讨研究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论著实在是微乎其微;研究生培养目标里,对 研究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必须达到的水平都有明 确规定,而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达到何种水平, 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负责研 究生日常事务管理、与研究生联系比较多的是德育 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但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他们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1) 识和技能没有做出要求。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多限于学习与科研上的指 导,而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指导还比较缺 乏,更没有上升到制度化层面。
2. 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1) 学习的压力。造成学习压力大的因素有很 多,如课程难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抱负水平、对 学习的责任感以及学习方法等。许多研究生对所学 专业缺乏兴趣,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为了拿文凭, 这使学习成为一种负担。此外,不适应研究生的学 习方式也会带来压力,在高中、大学期间,主要都是 老师授课、学生听课。而研究生期间大部分时间都 是自学,导师起引导作用,再加上导师对学生的要求 愈来愈高,有的导师要求研究生在毕业前必须发表 一定数量和水平的文章,否则不允许毕业。对于这 种变化,研究生如果不能尽快适应,长此以往,不能 完成导师的要求,又不能正确处理,就会造成心理障 碍。
(2) 经济压力。随着研究生公费名额的不断减 少,高额的学费对自筹经费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理 负担,现在有不少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迟迟不能 报到注册。现在大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每月生活费 仅240元,博士生也只有420元,只能维持他们较低 的生活水准。由于研究生都属成人,社会给他们的 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像未成年时心安理得地用家里 的钱,更有部分已婚者还担负着家庭的重担,研究生 如果是长期两地分居者,除了负担必要的学习生活 费外,还要负担高额的交通费。
(3) 情感的压力。研究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在 此阶段需要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有不少研究生在 学习方面特别优秀,可在情感方面却不如人意。多 年来,在研究生中既有男生做“陈世美”,也有女生做 第三者插足别人已有的婚姻恋爱关系;有的已婚研 究生则为自己家庭两地分居、子女教育等问题担心, 不知所措;还有的因为读书的清贫为恋爱发愁。
(4)就业压力。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扩招以及不容乐观的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原来“皇帝女儿不愁 嫁”的就业势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专业 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一个学化学的硕士生毕业后 的收入还不如计算机本科学生收入的二分之一。作 为高学历群体,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很高,这也给他 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抓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①开设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选(必)修课。每学期就 研究生的生活、学习、恋爱(婚姻)、心理适应与情绪 调节等心理卫生问题,邀请熟悉研究生生活、学习, 又同时在进(1) 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专家、学 者和实际工作者做系列讲座。如每学期举办一次研 究生心理健康大型宣传周、专家讲座等。通过这些 活动,帮助研究生了解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其心理保 健意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咨询认同感,同时纠正部分 研究生对心理咨询的不合理认识,甚至是偏见。② 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③对研究生进行心 理测查,建立研究生心理档案。研究生心理测查不 仅有助于研究生了解自己,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生 自我心理健康状况监控形式,对及时发现与消除研 究生心理问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④针对研究生 的心理状况,开展多种形式咨询活动。“多种形式” 是指除了常见个体面谈式咨询外,应着力开展电话 咨询、网上咨询和团体咨询。与大学生相比,研究生 更愿意接受电话和网上咨询,虽然不像面谈式咨询 那样易于感受到咨询员的关心与热情,但这两种咨 询具有间接性,避免了面谈式咨询可能带来的羞涩 心理,而且又能达到面谈式咨询的目的。团体咨询 也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等。它是在团体 情境下,通过团体内成员人际交往的交互作用,成员 以观察、学习、体验等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 我,从而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 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一种心理咨询形 式。团体咨询对研究生来说,更具有实用性,源于其 能明显改善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还应经常 开展以研究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各种校园文化活 动。
(2) 对研究生德育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训。对研究生德育导师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心理 健康教育培训,旨在提高他们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 题的甄别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能力,更好帮助研 究生扫除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与不适,增强研究 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促进研究生人格更加完善与整 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更高层次上来说,有助于改进 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方式和方法,从 而使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更科学、有效。
(3) 增强研究生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研究生大部分学习与科研都是在指导教师的直接帮 助与指导下进行的,而且研究生的各种奖惩的评定 (包括年度小结)都需指导教师审核。因此,指导教 师不仅对自己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谙熟于心,而 且对研究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会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研究生指导教师往往只关心研究生 的学习、科研状况,而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 不够。所以,在实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通过 各种途径来增强研究生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 识,拓展他们对研究生关心与指导的范围。
(4) 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 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由于经济拮 据、生活困难给研究生带来的压力。如多渠道联系 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机 会,以帮助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尽可能降 低他们的生活成本。
(5) 研究生管理部门以及研究生社团组织,要积 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 艺术和娱乐活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 生活氛围,使其成为推动研究生学习、思想进步的力 量。研究生管理部门同时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 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应让研究 生对研究生教育规律及其与本科教育的本质区别有 明确的认识,要让他们明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 求,了解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重点了解研 究生治学和开展科研的方式方法,以便他们尽快进 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加强就业指导,就是要做好国 家关于研究生就业工作政策的宣传教育,以及就业 形势的分析和就业趋向的预测,积极向社会介绍、推 荐毕业生,并注意求职择业方式、方法、技巧的培训, 要特别注意已婚研究生的就业推荐。
(6)就研究生自身而言,要学会客观、全面地认 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也敢于 承认自己的短处。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 并做好准备,坦然面对,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对情 景做出良好的反应,避免单纯依靠个体本能的心理 防卫机制对压力做出无序而又无效的解释与应付; 其次,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拓展自身的社交圈。当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烦恼时,可以从朋友中获得慰藉 和帮助,反之,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力量的推动,就 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因巨大的压力无法派遣 而产生的郁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