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19-09-19 10:39
        一、研究对象及结果。
        对某些初中3个年级的7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所有研究对象理解能力、精神、身体均正常。本次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资料收集,共计发放800份问卷,实际收回745分,有效率是93.1%,其中男生200名(26.84%),女生545名(73.16%),年龄在13—16岁,平均年龄为(14.35±1.06);农村生源462人(62.01%)、城镇生源444人(37.99%)。调查内容有以下几种:学生的性别、年级、年龄、家庭地址、学习成绩、是否独生子女。抑郁、自我效能感、焦虑等情况。
        不同生源地学生抑郁、自我效能感、焦虑情况比较:农村生源学生平均焦虑分为(42.88±4.65)分,焦虑的发生率为20.35%(94/462),其中轻度者焦虑占17.92%(84/462),中度焦虑者占1.95%(9/462),重度焦虑占0.22%(1/462);平均抑郁得分为(47.69±8.35)分,抑郁率为43.51%(201/462),其中程度较轻者占29.87%(138/462),程度较重者占13.20%(61/462),程度严重者占0.43%(2/462);平均自我效能得分为(2.39±0.45)分。城镇生源学生焦虑平均分为(43.56±8.01)分,发生焦虑几率为25.08%(71/283),程度较轻者占21.20%(60/283),程度较重者占3.53%(10/283),程度严重者占0.35%(1/283);平均抑郁得分(49.29±10.06)分,发生抑郁的几率是45.23%(128/283),程度较轻者占25.09%(71/283),程度较重者占19.79%(56/283),程度严重者占0.35%(1/283);平均自我效能感得分(2.31±0.491)分。由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及城镇生源弱势学生焦虑、抑郁程度得分及自我效能感分数差异很小。
        二、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
       1、农村生源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因素。 调查农村生源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因素时,设置了情感、认知、公正、超越、节制、人际6个维度因素的调查内容,将弱势学生是否担任班干部、体育参与度、父母关心程度、体育热情度、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文化程度、人际关系、教师关注度、父母期待、对积极心理品质了解程度、抑郁程度、自我效能感、焦虑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为农村弱势学生受到:教师关注度、抑郁度、自我效能感、父母期待、体育热情度、对积极心理品质了解度等因素影响。
       2、城镇生源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因素。 对城镇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因素的分析,同样用情感、认知、公正、超越、节制、人际6个维度作为调查内容,将城镇弱势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担任班干部、父母关心程度、体育热情度、体育参与度、对积极心理品质了解程度、父母文化程度、人际关系、教师关注度、父母期待、自我效能感、抑郁程度、焦虑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6个维度中,城镇生源弱势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受到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了解度、人际关系、焦虑程度、母亲关心度、自我效能感、抑郁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三、讨论。
        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生源弱势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低于城镇生源学生,这与我国不均衡的城乡结构、城乡经济、教育发展有关。农村及城镇生弱势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抑郁、焦虑方面没有太大差异。在分析中我们发现:教师关注度、自我效能感、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了解、体育热情度、抑郁、人际关系、父母期待等因素是对城镇及农村生源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共同因素。良好的情绪反应及自我效能可以使弱势学生肯定、认可自己的地位,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很易形成乐观、勇敢、自信的积极心理品质。融洽的同学关系、父母的适当期望都能给弱势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基础及外界环境,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中发现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也有利于弱势学生形成积极情绪及积极心理品质,因为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释放弱势学生的紧张情绪、心理压力,可促进其乐观、自信心理品质的形成。除了以上因素外,弱势学生有无担任学生干部、父母的关心是农村生源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学习成绩、母亲的表扬及关系、焦虑是影响城镇生源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农村学生因为家庭、就读学校社会环境比较差,使他们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城镇弱势学生。农村弱势学生在读书期间如果担任班干部,可降低其自卑心理。增加自信心和自豪感。调查数据显示,担任班干部并受到教师的好评,有利于农村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及才能的发挥。城镇弱势学生比较在乎学习成绩,良好的学习成绩能使其充满自信、能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遇到的挑战与挫折,有利于他们积极心理品质形成。
        总之,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同生源地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受到的影响因素也不同。家长及学校要依据弱势学生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疏导及指导方案,逐渐培养弱势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